赵振家教育随笔系列-2013之四
|
家庭,是塑造孩子人格的课堂
|
英才诸多华裔学生,大部分是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移居蒙特利尔的。有些是放弃国内安定生活,举家迁移;有些是父(母)亲在国内工作,母(父)亲独自带着孩子在蒙特利尔上学;有些移民后,夫妻离异,父(母)独自带着孩子生活;也有的孩子被父母“空投”到蒙特利尔,寄宿在朋友家里……各种情况屡见不鲜。不论怎样变迁,对于重视教育的华人家庭来说,子女教育都是不变的重点。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显示,中国海外投资移民中超过80%的申请人将子女教育作为最直接的移民原因,大部分技术移民同样也把子女教育作为移民的主要动因之一。在中国,子女教育本就令家长如牛重负,在海外,对子女成才的渴望则更加强烈。相信家长们带着孩子踏上这片土地时是带着面对困难和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的,但是当困难真的来袭时,无助依旧会扑面而来,让人手足无措。 周晨和邵宇是欢迎班的学生,曾在英才上过一个阶段的课程。他们在当地学校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两个家庭都措手不及:孩子在学校打架,被勒令退学。家长很紧张的找到我,让我帮忙。 打人的学生叫邵宇,刚来了加拿大三个月。父母办移民的事情,他直到出国前几天才被告知。孩子一肚子气,觉得父母不尊重他,连移民这么大的事都没有和他商量。所以和父亲一起来到加拿大后,他就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看什么都不顺眼。现在他和父亲住在一起,关系冷漠到无话可说。 被打的学生叫周晨,在欢迎班上了一年零三个月的课,但是成绩一直不好,和邵宇在同一个班级学习。周晨的父母离异,母亲在我一个学生家长的店里打工,下班之后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管孩子。而周晨因为成绩不好,同学都看不起他,不愿意和他相处,而他又特别渴望能得到友谊和温暖,所以经常做一些事情想引人注意,希望同学能带他一起玩。 一个周三早晨,周晨因为一点小事惹恼了邵宇,邵宇本来心情就不好,一气之下邵宇就出手打了周晨。被同学劝架以后暂有缓和,没想到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们两个又打了起来,这件事惊动了校长。两个孩子法语都不好,不知道要怎样和校长解释,校长要求他们马上背书包回家,并且本周不准踏入校园一步,下周一需在家长陪同下商讨退学事宜。 事情发生后,邵宇的父亲很紧张,一听说这件事马上给我打电话。我把两名学生一起叫到我的办公室,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了疏导。当他们两个都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我让他们联合写了一份认错信,并让英才的法文老师联系了学校,安排了和校长见面。周一家长和老师带着这两个孩子去见校长,把打架的经过和原委解释清楚,并且向学校担保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幸运,校长能够对两个学生的情况表示理解,当场把两位学生的处分撤销,并不录入档案,允许他们回到班级正常上课。 当天, 两位学生认识错误相互取得谅解后, 我又特地打了电话给周晨的母亲,叮嘱他孩子回去后不要再骂他了,因为周晨是被打的学生,一定会满腹委屈,心情低落。周晨母亲的老板也特别跟她强调不要骂孩子,结果回家以后,这位母亲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把孩子大骂了一顿。周晨哭着拿起电话给在国内的父亲打电话,跟父亲说要回国,他说他在这里太孤单了,母亲没时间管他,学习不好、出了问题就知道骂他,同学看不起他,还在学校被打了。我知道后也很揪心,约谈了母子两人,帮助他们调和母子关系。 在这个打架事件中,巧合的是两个孩子都来自于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一个是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孩子过;一个是夫妻分居两地,父亲带着孩子单过,这样的“巧合”多多少少给我们一些思考。在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性格甚至人格上会有一些缺陷。邵宇之所以会出手打人,是因为父母与他的沟通不畅,导致邵宇认为父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他,他产生了一种“凭什么”和“别人欠我的”思想,而孩子一般不会直接与父母对抗,而是会寻找替代性的目标发泄心里的苦闷和委屈。而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周晨,一方面因为缺少完整的家庭氛围,他很缺乏安全感,非常渴望友谊并能被别人重视。另一方面,周晨的母亲自身压力很大,又没能好好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时常把自己的压力和怨气施加到孩子身上,伤害了孩子的内心。其实像这两个孩子同样情况的家庭在移民社区不占少数,由于现实很多因素制约,夫妻双方暂时难以团聚,不得不由其中一方带着孩子在国外生活;另一方面,移民夫妇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异国他乡生活,压力不言而喻。不论是夫妻两地分居还是离婚,对孩子而言都是不小的影响,所以希望这些家长能三思而后行。一个完整的家庭才能塑造出完整的人格,父爱包含着理性、权威、坚毅和事业的成就;母爱富含感性、温和、细腻和对家庭的经营,两者互补,对孩子健康的人格养成缺一不可。 有一个学生叫乐翔,小学四年级时来到蒙特利尔,父母在国内是公务员,移民后不舍得放弃现有的工作,又想让孩子早点接受国外的教育,所以把孩子寄放到蒙特利尔一个亲戚家里,周末或者假期只要英才开课,乐翔一定会出现在教室里。他成绩不错,也参加了中考,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学校。因为乐翔的父母都不在身边,他的性格显得有些早熟,英才的老师也经常会问问他生活学习的情况。乐翔多次向老师表示他很想家,他感觉自己被父母“丢”在外面,他住在别人家里,看着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儿。老师安慰他,父母在国内一定也很想念他,鼓励他专心读书拿出好成绩给父母看,也要和父母好好沟通,父母会理解他的。我和乐翔的父母通电话的时候,也转达了他想一家团聚的想法。中考后有一天乐翔来上课特别开心,我问他有什么好事情。他说:“赵老师,我爸爸妈妈同意我回国了,我终于可以回国了!”孩子几乎是欢呼雀跃地在告诉我这个好消息,这一刻,我由衷的为他喜悦。我也相信乐翔的父母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乐翔以他的勤奋好学,未来他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考进海外的名牌大学,而和父母在一起的亲情,是后天无论如何也弥补不来的。 弗洛伊德说过:“人格的发展主要是幼年生活经验的产物”,在孩子成年之前,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给孩子营造一个良性的成长环境,完整的、平和的、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情商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夫妻感情不和,也千万不要把离婚这个字眼挂在嘴边,也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起冲突。不要总是埋着头忙于自己的事情,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移民的初衷,不要忙来忙去,把家都忙散了。如果分开已成定局,也应多给予孩子关爱,而非把自己的焦躁心情带给孩子。无奈分居的父母亲,也应该多联络孩子,了解孩子的近况和心理情况,帮助孩子抚平思念,减少孩子缺乏关爱带来的伤害并同时努力创造条件,缩减与孩子分开的时间。学校与家庭是天然的盟友,家长与老师间也应增加沟通,让老师在学校中也能多加注意一些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指导。 有人说,海外是孩子的天堂,家长的战场。作为第一代移民,大部分家长都是远离家人朋友独自在外打拼,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基础、社会关系,一切从零开始,不可避免会有很多幸苦、很多磨难要经历。尤其是新移民在移居海外的头几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放在眼前各个实实在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似乎没有尽头,生活上也基本属于在摸索状态下进行,难免会过得尤为艰辛。孩子相对而言,年龄越小适应能力也就越强,而父母则要承受更大的精神、经济压力和心理落差。在高压之下,人难免心生焦虑,难免会有矛盾产生,而正是在此患难之际,夫妻更应该同心协力。这正是教会孩子应当怎样面对困难的最好机会,家长自身表现的对生活坚毅的态度,对家庭至高的责任心,是对孩子人格发展无声的教育,胜过千言万语。学校是孩子学习基础知识的课堂,而家庭是塑造孩子人格的根本课堂。虽然作为课外老师的我们会加倍耐心地去关心每一个孩子,帮助每一个家庭,但再负责任的老师,也只能做到力所能及,孩子能否发展成为一个乐观向上、对社会有用的人,本质还是来源于家庭的影响。希望家长们都能当好孩子人格的导师,为孩子认真上好这一课。 (本文案例系真人真事,为尊重学生隐私,姓名采用化名) 作者简介: 赵振家,英才学院校长(加拿大蒙特利尔) 网站:http://www.elitecollege.ca Email: bradley@elitecollege.ca WeChat: BradleyZhao 电话:514-303-8237 (版权作者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