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民孩子眼中的東西方教育差異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ZT: 滿地可名校系列5----“路比华讯” |
上一個系列故事報導過來自北京的Mandy,入讀滿地可國際中學(Ecole internationale de Montreal)的情況,這個星期讓我們看看,到底年僅十五歲的Mandy,是如何面對移民生活的適應問題?對於東西方教育的差異,她又有甚麼看法? |
初來滿城沒朋友 鋼琴為伴 |
據Mandy的媽媽講,Mandy是在國內讀完小學四年級之後,隨著父母移民滿地可的。從小就很獨立、有主見的Mandy剛來滿城時,很不適應這裡的生活,總吵著要回國,「因為她喜歡的朋友都在國內呀,」媽媽說:「在這裡,她總覺得本地的孩子幼稚可笑,一點也不成熟,她不喜歡跟這些小孩玩,沒有共同語言。跟他們在一起,總有一種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感覺。」 |
自幼學琴的Mandy,那時候變得前所未有地喜愛彈鋼琴,每日泡在父母花了四千多加幣給她買的二手鋼琴上。據Mandy的媽媽說,當時感覺鋼琴好像成了女兒的精神寄托,彈鋼琴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她情感的一種宣洩。正因為有了這一段時間的磨礪,Mandy的鋼琴彈得越來越好,而且她也越來越喜歡。直至現在,雖然功課很忙,她仍堅持每週跟隨麥吉爾大學的一位老師學琴。 |
事實上,小Mandy的這些經歷應該不是獨立個案,許多成年人移民後,尚且感到孤獨和憂傷,何況是一個孩子呢?好在,孤獨畢竟不是痛苦,憂傷也不是沉淪,只有學會了孤獨的人,方知排遣孤獨的妙方;學會了憂傷,才能尋找化解憂傷的良藥。作為孩子的Mandy對這一點似乎感觸很深,正是當初的孤獨,她才有充裕的時間學習法語和鋼琴。現在Mandy考上滿地可國際中學,身邊的同學們都很聰明、很有思想,Mandy也有了很多知心友,過上了充實愉快的生活。 |
法語進步快 將錯就錯勤查字典 |
當記者問小Mandy,「在加拿大的小學學習是否特別勤奮」時,Mandy搖搖頭,說自己只是按部就班地學習,沒有像國內讀書那樣,做很多課外的作業。 |
Mandy回億說,當時剛從別的歡迎班轉到IONA小學時,老師曾錯將她放到了正常班,她當時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只覺得同學們的法語怎麼都那麼棒?而她自己為了能夠應付每天的作業,一回到家就會拚命查字典;就這樣,她也居然很正常地在這個班學了近一個月,直到老師覺得她很不愛發言,才發覺小Mandy 進錯了班。 |
由此可見,小Mandy真的是一個很有自制力,也很有恆心和毅力的孩子。連老師都驚訝於這個幾乎不會說法語的中國孩子,竟然能夠跟得上班裡的學習進度。這之後,Mandy轉回歡迎班,反而更覺得輕鬆,只要按部就班地學習,就完全可以應付好功課。一年之後,她就真的入讀正常班了。 |
從不愛數學 到今天成為數學迷 |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僅讀到四年級的小Mandy來到這裡後,發現自己的數學已經達到這裡六年級的水平。也許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她,使她能夠輕而易舉地過關斬將,順利入讀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滿地可國際中學。 |
當記者問Mandy,「到底喜歡國內的教育模式?還是喜歡這裡的教育模式?」 |
Mandy毫不猶豫地答道:「我很喜歡這裡的教育,在這裡,壓力比國內小很多。在這裡,只要稍微用點功,就可以找到名列前茅那份自信和欣慰。而在國內,自己每天拚命學習,也只是一個很一般的小嘍囉,總覺得學海無涯,很難有成就感。」Mandy誠實地說,「我在國內不算很優秀,尤其是數學,我怎麼學也比不過很多別的同學,因此我很討厭數學。可是到這裡以後,我一直是數學尖子生。也許因為有了這方面的優越感,我現在最喜歡的功課,就是數學科。」 |
當問到學數學的方法時,她說自己從來不搞國內盛行的題海戰術,她喜歡摳概念,每一個新的概念都會好好琢磨來龍去脈,然後再開始做練習應用這些概念,從而達到全面掌握新的概念和公式。 |
當被問到理想時,文靜秀美的Mandy很堅定地說,她畢業後會去報考Marianopolis College。這所私立college中的學生,99%都會入讀麥吉爾或者康戈迪亞大學。Mandy說:「我很喜歡搞科研,我們同學也都偏好科研,我希望將來能夠做一個科學家。」 |
寬鬆教育 更適合自覺上進的孩子 |
當被問到除了學習壓力以外,東西方教育還有那些差異時。Mandy說:「我喜歡這裡的老師,老師們都很親切,沒有一點老師的架子,常常會在課餘時間跟同學聊天。什麼都聊,無拘無束。而在中國,這是很難見的,學生見了老師還得鞠躬,跟老鼠見了貓似地。 |
「說到上課的氛圍,國內也不如這裡好。在國內,上課還要把手放在背後,不許說話,不許搖頭晃腦,感覺特別的彆扭;而在這裡,上課怎麼舒服就怎麼坐,只要好好聽課,老師不會死板地干涉。 |
此外,最讓Mandy感到壓抑的,是國內教育中戶外的成分太少,每天都在室內學些很抽像的東西,讀書寫字,乏味無趣;而這裡的學習,有很多很有意義的活動,使她大開眼界,比如出外做義工,不僅可以了解社會,還可以學會與人相處,結交很多朋友,擴大社交圈,學習生活的內容很豐富。她覺得這一點對於身體很有好處,還舉例說:「比如在國內,大學生很少有不戴眼鏡的,而這裡就不是。」 |
另外,老師往往會給學生設計很多課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和完成。這些都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自覺學習的熱情,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是Mandy之所愛。 |
這時記者問到,「據說魁北克青少年自殺率很高,而且青少年吸毒現象很嚴重,你對這個怎麼看?」 |
Mandy想了想,說,「是的,這裡有很多孩子變壞,還有很多學生感到空虛,應該說,這裡寬鬆的教育模式,更適合於比較自覺和追求上進的孩子。」 |
Mandy還由此說到學鋼琴,本地孩子中,很少有人能像她那樣彈得一手好琴。因為這裡的父母很尊重孩子意願,而孩子很少單靠個人能夠持之以恆。其實不僅學鋼琴,包括學其他任何東西,都是剛開始有趣,學到深處就會枯燥艱難,只有克服枯燥期的人,才能得到昇華,才能最終感到其樂無窮。 |
北美孩子 正喪失第五種自由 |
儘管很多中國移民認為北美教育輕鬆愉快,但記者常常聽到這裡朋友的孩子們抱怨:「生活沒意思」,完全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於是想到了美國一位中學校長所寫的一篇批判美國教育現狀的文章──《第五種自由》。 |
文中說,美國人正在享受先驅們為他們尋求到的四種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言論自由及信仰自由的同時,他們正在喪失第五種自由──達到自己最佳水平的自由;而這一自由正是前面四大自由的基礎。沒有約束的「自由」,是空虛無聊的代名詞,只會使人進入另外一種不自由的境地──一事無成。 |
米開朗琪羅並不是靠心不在焉地亂塗一氣學會繪畫的;莫扎特八歲便成為造詣頗深的鋼琴家,也並不是終日在電視機前消磨時光的結果;像伊芙‧居里和海倫‧凱勒,他們都是通過嚴格的訓練,才能對生活的挑戰做出出色的反映,從而獲得一種新的自由──第五種自由,即達到自己最佳水平的自由。 |
再回到我們的主角Mandy,假如小Mandy沒有在中國受過嚴格的數學訓練,能在加拿大今天享受到數學學習和作為數學尖子生的樂趣和自豪嗎?這種在數學王國裡揮灑自如的氣概,難道不是一種昇華了的第五種自由? |